登录
首页 >  文章 >  linux

图解|Linux内核低精度定时器原理

来源:良许Linux教程网

时间:2025-01-10 19:33:28 180浏览 收藏

大家好,今天本人给大家带来文章《图解|Linux内核低精度定时器原理》,文中内容主要涉及到,如果你对文章方面的知识点感兴趣,那就请各位朋友继续看下去吧~希望能真正帮到你们,谢谢!

在Linux操作系统中,定时器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们被用来执行各种延迟任务,像是广泛使用的系统调用sleep()。该调用的背后就是基于定时器的机制。

Linux内部主要分为两个类别的定时器:高精度定时器低精度定时器。低精度定时器的工作原理是依托于硬件时钟中断,它的定时精度由HZ值决定,其表示每秒钟时钟中断的次数。譬如,当内核的HZ设置为1000时,意味着每1毫秒会有一次时钟中断,这样低精度定时器就能以1毫秒为最小的时间间隔来设定计时。相反,高精度定时器的精度更高,可以达到纳秒级别,它的具体精度还和CPU的主频紧密相关。

那么,为什么不全面采用高精度定时器呢?原因在于,尽管高精度定时器的时间精度更高,但其运行成本同样更高。因此,对于那些对时间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场合,采用低精度定时器是更加经济且实用的选择。

文章将着重讲解Linux内核中低精度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实现。

时间轮

低精度定时器是基于时钟中断实现的,而时钟中断的触发频率是可以配置的,Linux 内核一般设置为每秒触发 1000 次,也就是说每隔 1 毫秒就会触发一次时钟中断。

一般来说,内核中可能会存在成千上万个定时器,那么内核如何能够快速找到将要到期的定时器呢?

在学习数据结构课程时,我们知道用于快速查找有序数据的数据结构有如何几种:

  • 平衡二叉树
  • 最大堆/最小堆
  • 跳跃表

由于这些数据结构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log(n),对性能要求非常高的内核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内核使用了一种性能更高的数据结构:时间轮

时间轮能够保证在时间复杂度为 log(1) 的情况下找到将要到期的定时器,下面我们将会介绍时间轮的原理。

时间轮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数组来保存定时器,而数组的索引就是定时器的过期时间。如下图所示:

图解|Linux内核低精度定时器原理

如上图所示的数组中,索引为 1 的槽位存放的是 1 毫秒后超时的定时器列表,索引为 2 的槽位存放的是 2 毫秒后超时的定时器列表,如此类推…

此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指针来指向超时的定时器列表,如下图所示:

图解|Linux内核低精度定时器原理

每当时钟中断被触发一次,指针向下移动一位,这样就能在时间复杂度为 log(1) 的情况下获取到期的定时器。

这样虽然能够在时间复杂度为 log(1) 的情况下找到到期的定时器,但如果超时时间非常大的话,那么用于存储定时器的数组也会非常巨大,如:定时器的超时时间为 4294967295 毫秒,那么将需要一个大小为 4294967296 的数组。

1. 存储定时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核使用 层级 的概念来减少数组占用的内存空间。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图解|Linux内核低精度定时器原理

由于超时时间是一个整数(32 位整型),所以可以将其划分为 5 个等级,每个级别使用一个数组来表示。例如第一级数组占用 8 个位,所以其大小为 256。而其他级别的数组都占用 6 个位,所以大小都为 64。

一个定时器被存放到哪个数组,是由其超时时间决定的,算法也非常简单:如果第五级的值不为零,那么将会被存放到第五级数组中,而存放的位置以第五级的值作为索引。

例如,一个定时器的超时时间其第五级的值为 32,那么此定时器将会被存放到第五级数组的第 32 个槽位上。如下图所示:

图解|Linux内核低精度定时器原理

如果第五级的值为零,而第四级的值不为零,那么定时器将会被存放在第四级数组中,存放的位置以第四级的值作为索引,如此类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定时器的超时时间越小,其存放的数组层级就越小。所以:

  • 第一级数组存放的是超时时间范围为 [0, 256) 毫秒的定时器。
  • 第二级数组存放的是超时时间范围为 [256, 16384) 毫秒的定时器(16384 = 256 * 64)。
  • 第三级数组存放的是超时时间范围为 [16384, 1048576) 毫秒的定时器(1048576 = 256 * 64 * 64)。
  • 第四级数组存放的是超时时间范围为 [1048576, 67108864) 毫秒的定时器(67108864 = 256 * 64 * 64 * 64)。
  • 第五级数组存放的是超时时间范围为 [67108864, 4294967296) 毫秒的定时器(4294967296 = 256 * 64 * 64 * 64 * 64)。

2. 执行定时器

接下来,我们将要分析内核是如何选择到期的定时器来执行的。

如果所有定时器只存储在一级数组中,那么选择到期的定时器就非常简单:由于数组每个槽位的索引对应着定时器的超时时间,所以只需要在时钟中断发生时,执行到期指针指向的定时器列表。执行完毕后,将到期指针移动到下一个位置即可。如下图所示:

图解|Linux内核低精度定时器原理

但对于定时器存储在多级数组的情况,算法就变得复杂很多。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第一级数组存放的是 0 ~ 255 毫秒后到期的定时器列表,而数组的索引对应的就是定时器的超时时间。如下图所示:

图解|Linux内核低精度定时器原理

而其他等级的数组,每个槽位存放的定时器其超时时间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范围,范围与数组的等级和槽位的索引值有关,其计算方式为:

256 * 64^n * 槽位索引 

在上面的公式中,n 的值等于 数组的等级 减去 2。所以对于第二级数组来说,其公式如下:

256 * 槽位索引 

第三级数组公式如下:

256 * 64 * 槽位索引 

第四和第五级数组如此类推。

由于内核不会使用索引为 0 的槽位,所以第二、第三级数组的定时器如下图所示:

图解|Linux内核低精度定时器原理

内核只会执行第一级数组中的定时器,每当时钟中断触发时,会执行第一级数组 到期指针 指向的定时器列表,执行完毕后会将 到期指针 向下移动一位。如下图所示:

图解|Linux内核低精度定时器原理

当到期指针执行完最后一个槽位的定时器列表后,会重新移动到第一个槽位。

那么其他级别数组的定时器在什么时候才会被执行呢?其实对于其他级别的数组也有一个 到期指针,每当前一级别的数组执行完一轮后,当前级别数组的 到期指针 将会移动到下一个槽位,如:当第一级数组执行一轮后,第二级数组的 到期指针 将会移动到下一个槽位。

其他级别的数组(非第一级数组)移动 到期指针 时,会将指针指向的定时器列表从数组中删除,并且重新添加到内核中。如下图所示:

图解|Linux内核低精度定时器原理

如上图所示,第一级数组执行一轮后,内核将会把第二级数组的到期指针指向的定时器列表删除,并且重新添加到内核中。然后,将会把到期指针移动到下一个槽位。

第三级数组也会在第二级数组执行一轮后,将其到期指针指向的定时器列表删除,并且重新添加到内核中。接着将到期指针移动到下一个槽位,其他级别的数组如此类推。

源码实现

接下来,我们将会分析 Linux 内核是如何实现低精度定时器的。由于高版本的内核其实现与上面介绍的原理有些区别,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这里我们将使用 2.4.37 版本作为分析的对象。

1. 五个等级数组

如上面分析一致,在 Linux 内核中定义了 5 个数组来存放系统中的定时器,如下代码所示:

struct timer_vec {
 int index;     // 到期指针
 struct list_head vec[64];
};

struct timer_vec_root {
 int index;     // 到期指针
 struct list_head vec[256];
};

static struct timer_vec tv5;
static struct timer_vec tv4;
static struct timer_vec tv3;
static struct timer_vec tv2;
static struct timer_vec_root tv1;

上面代码中,tv1tv2tv3tv4tv5 分别对应第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数组。

通过代码可知,数组元素的类型为链表,用于存放不同到期时间的定时器。另外,除了第一级数组的元素个数是 256 个外,其他级别的数组的元素个数都是 64 个。每个级别的数组都有一个到期指针,用于指向当前正在执行的定时器列表。

我们接着来看看内核怎么初始化这些数组的,内核调用 init_timervecs() 函数来初始化各级数组。代码如下:

void init_timervecs(void)
{
    int i;

    for (i = 0; i for (i = 0; i 

init_timervecs() 主要通过 INIT_LIST_HEAD 宏来初始化各级数组的元素。

2. 定时器对象

在内核中,定时器使用 timer_list 对象来表示,其定义如下:

struct timer_list {
    struct list_head list;
    unsigned long expires;
    unsigned long data;
    void (*function)(unsigned long);
};

下面介绍一下 timer_list 对象各个字段的作用:

  • list:用于连接到期时候相同的定时器。
  • expires:定时器的到期时间。
  • data:传给回调函数的数据。
  • function:定时器到期后,将会调用的回调函数。

我们要向内核添加一个定时器时,需要先创建一个 timer_list 对象,并且设置其到期时间和回调函数。

3. 添加定时器

在内核中,可以使用 add_timer() 函数来添加一个定时器。其代码如下所示:

void add_timer(struct timer_list *timer)
{
    unsigned long flags;

    // 上锁
    spin_lock_irqsave(&timerlist_lock, flags);
    ...
    // 向内核添加定时器
    internal_add_timer(timer);
    // 解锁
    spin_unlock_irqrestore(&timerlist_lock, flags);
    return;
}

从上面代码可以看出,add_timer() 函数主要通过调用 internal_add_timer() 函数来添加定时器。我们继续来分析 internal_add_timer() 函数的实现,代码如下:

static inline void internal_add_timer(struct timer_list *timer)
{
    unsigned long expires = timer->expires;
    unsigned long idx = expires - timer_jiffies; // 多少毫秒数后到期
    struct list_head * vec;

    if (idx else if (idx > TVR_BITS) & TVN_MASK;
        vec = tv2.vec + i;
    } else if (idx > (TVR_BITS + TVN_BITS)) & TVN_MASK;
        vec =  tv3.vec + i;
    } else if (idx > (TVR_BITS + 2 * TVN_BITS)) & TVN_MASK;
        vec = tv4.vec + i;
    } else if ((signed long) idx else if (idx > (TVR_BITS + 3 * TVN_BITS)) & TVN_MASK;
        vec = tv5.vec + i;
    } else {
        INIT_LIST_HEAD(&timer->list);
        return;
    }

    list_add(&timer->list, vec->prev);
}

internal_add_timer() 函数首先会计算定时器还有多少毫秒到期,然后按照到期的毫秒数来选择对应的级别数组:

  • 如果到期时间小于256毫秒,那么将会添加到第一级数组中。
  • 如果到期时间大于等于256毫秒,并且小于16384毫米,那么将会添加到第二级数组中。
  • 其他等级如此类推。

选择到合适的数组后,内核会调用 list_add() 函数将定时器添加到对应槽位的链表中。

4. 执行到期的定时器

内核会在时钟中断中通过调用 run_timer_list() 函数来执行到期的定时器,其实现如下:

static inline void run_timer_list(void)
{
    ...
    while ((long)(jiffies - timer_jiffies) >= 0) {
        struct list_head *head, *curr;

        // 1. 如果第一级数组已经执行完一轮(到期指针变为0)
        if (!tv1.index) {
            int n = 1;
            do {
                cascade_timers(tvecs[n]);
            } while (tvecs[n]->index == 1 && ++n next;
        if (curr != head) {
            struct timer_list *timer;
            void (*fn)(unsigned long);
            unsigned long data;

            timer = list_entry(curr, struct timer_list, list);
            fn = timer->function;
            data= timer->data;

            // 4. 把定时器从链表中删除
            detach_timer(timer);
            timer->list.next = timer->list.prev = NULL;
            timer_enter(timer);

            spin_unlock_irq(&timerlist_lock);
            // 5. 执行定时器的回调函数
            fn(data);
            spin_lock_irq(&timerlist_lock);

            timer_exit();
            goto repeat;
        }
        ++timer_jiffies;
        // 6. 将到期指针移动一个位置
        tv1.index = (tv1.index + 1) & TVR_MASK;
    }
    ...
}

run_timer_list() 函数主要按照以下步骤来执行到期的定时器:

  1. 如果第一级数组已经执行完一轮(也就是说,到期指针变为0时),通过调用 cascade_timers() 函数来计算其他等级当前到期指针指向的定时器列表(重新添加到内核中)。
  2. 遍历第一级数组的到期指针指向的定时器列表。
  3. 把定时器从链表中删除。
  4. 执行定时器的回调函数。
  5. 将到期指针移动一个位置。

从时间轮的原理可知,每当某一级数组执行完一轮后,就会移动下一级数组的到期指针,并且将指针指向的定时器列表重新添加到内核中,这个过程由 cascade_timers() 函数完成。代码如下所示:

static inline void cascade_timers(struct timer_vec *tv)
{
    struct list_head *head, *curr, *next;

    head = tv->vec + tv->index;
    curr = head->next;

    // 1. 遍历定时器列表
    while (curr != head) {
        struct timer_list *tmp;

        tmp = list_entry(curr, struct timer_list, list);
        next = curr->next;
        list_del(curr);
        // 2. 将定时器重新添加到内核中
        internal_add_timer(tmp);
        curr = next;
    }
    INIT_LIST_HEAD(head);
    // 3. 将到期指针移动到下一个位置
    tv->index = (tv->index + 1) & TVN_MASK;
}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低精度定时器的实现,低精度定时器是一种比较廉价(占用资源较低)的定时器,如果对定时器的到期时间精度不太高的情况下,可以优先使用低精度定时。

文中关于Linux,Linux系统,Shell脚本,Linux命令,linux入门,linux教程,linux学习,嵌入式Linux的知识介绍,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若是受益匪浅,那就动动鼠标收藏这篇《图解|Linux内核低精度定时器原理》文章吧,也可关注golang学习网公众号了解相关技术文章。

声明:本文转载于:良许Linux教程网 如有侵犯,请联系study_golang@163.com删除
相关阅读
更多>
最新阅读
更多>
课程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