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科技周边 >  人工智能

我国科学家实现“双环路”脑机“互学习”新突破

时间:2025-02-19 16:30:49 247浏览 收藏

学习科技周边要努力,但是不要急!今天的这篇文章《我国科学家实现“双环路”脑机“互学习”新突破》将会介绍到等等知识点,如果你想深入学习科技周边,可以关注我!我会持续更新相关文章的,希望对大家都能有所帮助!

天津大学和清华大学携手研发新型“双环路”脑机接口系统,该系统在精度、能耗和任务处理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这项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的无创脑机接口系统,成功验证了脑电波演变与解码器进化间的协同增强效应,实现了对无人机的高效四自由度控制。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自然·电子》期刊(2月17日)。

我国科学家实现“双环路”脑机“互学习”新突破

协同演进脑机接口框架图。(联合研究团队供图)

脑机接口技术旨在实现大脑与机器的直接信息交互,推动生物智能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被视为下一代人机交互和混合智能的核心技术。然而,如何实现脑机间的“互学习”并促进协同演进,一直是提升脑机接口性能的关键挑战。目前,脑机交互中的动态耦合机制尚不明确,导致长时程互适应能力不足,系统性能随时间下降。

针对这一瓶颈,研究团队发现脑电信号的非平稳特性与任务相关脑电演变密切相关。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双环路脑机协同演进框架”,并利用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进行实现。该框架下,脑与机的学习环路相互协同,共同提升系统性能。

我国科学家实现“双环路”脑机“互学习”新突破

(a)脑-忆阻器交互式更新框架;(b)基于忆阻器脑电解码的实时脑控无人机飞行。(联合研究团队供图)

实验结果表明,新系统解码速度显著提升,能耗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在长达6小时的连续交互实验中,系统性能保持稳定,准确率甚至提升了约20%。这项突破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实用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教授许敏鹏指出,该研究实现了生物智能与人工智能的互适应和互学习,并为未来脑机接口系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团队计划将该系统应用于更多便携式或可穿戴设备,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智能人机交互需求。

我国科学家实现“双环路”脑机“互学习”新突破

(a)协同演进脑机解码正确率较初始状态提高20%;(b)任务相关脑电特征发生正向演化;(c)脑与忆阻器解码器实现互适应。(联合研究团队供图)

据悉,该研究由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负责软件系统设计与算法实现)和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团队(负责硬件设计及忆阻器算法设计部署)合作完成。(记者张建新、栗雅婷)

【责任编辑:吴京泽】

本篇关于《我国科学家实现“双环路”脑机“互学习”新突破》的介绍就到此结束啦,但是学无止境,想要了解学习更多关于科技周边的相关知识,请关注golang学习网公众号!

相关阅读
更多>
最新阅读
更多>
课程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