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科技周边 >  人工智能

北大山西碳基薄膜研究院碳纳米管显示驱动突破

时间:2025-04-02 11:04:25 148浏览 收藏

北京大学山西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团队在碳纳米管薄膜晶体管(CNT TFTs)显示驱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优化栅介质层(HfO2/SiO2)和钝化层(SiO2/Y2O3),显著提升了CNT TFTs的关键参数,包括开态电流、开关比、亚阈值摆幅和回滞电压等,实现了对micro-LED像素的有效调控。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Carbon》期刊,为高性能、大面积碳纳米管显示技术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有望推动微型LED显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碳纳米管薄膜晶体管(CNT TFTs)凭借其大面积制备能力、高驱动电流、高迁移率(数十至数百cm²/(V∙s))以及简易的制造工艺,在显示像素驱动电路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尤其在新兴的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技术领域。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指标优化,对于开态电流(Ion)、开关比(Ion/Ioff)、亚阈值摆幅(SS)、回滞电压(Vhyst)和双极性(Ion_n/Ioff)等关键参数的综合优化研究相对不足,尤其在大源漏电压(Vds)下,CNT TFTs的性能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北京大学∙山西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在用于显示像素驱动的碳纳米管薄膜晶体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大学∙山西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团队与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合作,通过优化CNT TFTs的栅介质层和钝化层,实现了面向显示驱动应用的综合性能提升。研究人员采用HfO2/SiO2叠层作为栅介质,SiO2/Y2O3叠层作为钝化层。实验结果表明,沟道长度为10 μm的器件平均Ion达到1.2 μA/μm;在Vds为-0.1 V时,Ion/Ioff分别在Vds为-0.1 V和-4.1 V时超过10⁶和10⁵;SS低至180 mV/dec,Vhyst低至0.5 V,且几乎无双极性现象;而沟道长度为2 μm的器件,平均Ion更是高达16.4 μA/μm,体现了微米级沟道长度CNT TFTs的最佳整体性能。基于这些改进后的CNT TFTs,团队成功验证了其对micro-LED像素的有效调控能力。

该研究成果以“用于显示器驱动应用的碳纳米管薄膜晶体管栅介质层和钝化层优化”(Dielectric and Passivation Layer Optimization in Carbon Nanotube Thin-Film Transistors for Display Driving Applications)为题,于2月23日在线发表于《Carbon》期刊。山西大学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山西北大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研究生李枢、殷子论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碳基电子学研究中心、山西北大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曹宇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参与合作。

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等资助。

到这里,我们也就讲完了《北大山西碳基薄膜研究院碳纳米管显示驱动突破》的内容了。个人认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是为了更好的将其运用到项目中,欢迎关注golang学习网公众号,带你了解更多关于CNTTFTs,栅介质层,钝化层,micro-LED,关键参数的知识点!

相关阅读
更多>
最新阅读
更多>
课程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