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科技周边 >  人工智能

看了AI评诗,我有话说

来源:搜狐

时间:2023-05-26 18:16:29 261浏览 收藏

哈喽!大家好,很高兴又见面了,我是golang学习网的一名作者,今天由我给大家带来一篇《看了AI评诗,我有话说》,本文主要会讲到等等知识点,希望大家一起学习进步,也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收藏、转发!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个爱诗人,我偶尔也评论别人的作品,通过对优劣得失的褒贬,进一步探讨诗意,与更多人分享这份心灵的美好与愉悦。近日互联网上出现的AI机器评诗现象,让我感到困惑和压力,仿佛被一拳重击打中。看看这些文章标题——《AI机器人评了10首诗,诗评家们坐不住了》《AI机器人写诗评,可不可以超越诗评家?》,足够震撼足够吓人吧,再联想到之前机器写诗的消息,是否意味着人人可写可评的诗歌新时代要到来了呢?其实不然。所谓AI即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据科学家预测,人工智能可以拥有广泛的应用,未来取代人类工作是必然的趋势。我们暂不讨论该论点的正确性,而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估机器评诗的表现,以诗歌艺术效果为衡量标准,并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因为通过仔细分析所谓“机器诗评”,我发现这些评论大都堆砌名词、解释概念、含糊不清,这一点有些像算命先生,他说的一般比较笼统,大多数似是而非,谁都可以对号入座,但就是没有确指,没有细节,没有明晰的结论。如此,算不算是AI评诗普遍的硬伤呢?

试举一例。这首《诗人写什么》表达了伤痕和疼痛的复杂关系,即使伤口已经愈合,痛苦仍持续存在。AI这样重述:这首诗通过使用伤痕和疼痛的比喻来审视诗人创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伤疤既是疼痛的痕迹,也是时间和心理疗愈的印记,因此它们成为了诗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但即使伤疤愈合,疼痛感却随时存在,这也意味着诗人的创作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摹之中,更多的是痛苦和探索之中。这首诗精华所在,用简短几句令人深思。这些文字只是解释标题和说明概念,但却缺乏对诗境和诗意的拓展和解释。况且这样的文字也可能是经过作者加工整理过的,因为看到开发AI工程师的建议:使用AI写作生成文本后,应及时进行审校与修改,才能具备思维逻辑的合理与文本的完整性。看看,这机器后面还是有人。

再举一例。我的一首《学会打油》:“八条习隐似清修,腻粉新涂小白楼。老酒沾唇诗更想,烟花三月寄扬州。AI这样评述道:“这篇诗歌描述了隐居生活,作者表达了对自然、酒、诗和旅行的渴望和热爱。”。其中‘八条习隐’指的是隐士的八种修养之道,腻粉是指女子化妆用的粉末,小白楼则是隐士居住的房屋。接下来的几句则展现出作者对诗歌和美景的热爱之情。寄扬州则是表达出作者对远方好友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朴素自然,既有隐士的清修风范,也有诗人的豪迈气概。”除了和上一首同样的重复堆砌概念、模棱两可之外,竟把北京地名“东四八条”解释为隐士的八条修养之道,当然,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AI机器的自作聪明。

由此可见,AI终归是机器,它能够取代人类的一些简单劳动,甚至是一些编程写代码等较复杂的工作,而在代表人类智慧结晶的艺术创作面前,只能是望洋兴叹。AI评诗本质上是在人类的干预下,使用固定、笼统的模式思维对特定主题进行相关的文字排列和组织。作为诗评,它不可能清晰,因为它没有个性;它更不可能鲜活,因为它没有生命。归根结底,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将名词概念和语言文字组合的工具,当在相同主题下使用时,它的相似性很高,因此重复使用的可能性也很大。通过以上两例足以证明,这些无生命无思想的写作,其实并无意义。

当然,AI有时候可以作为诗学的辅助工具或参考文本,带给我们一些乐趣,甚至激发灵感。我想,AI评诗的意义可能还在于,它时刻提醒我们这些评诗人,在评诗时要更准确、更精到、更具个性,要远离那些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评语,要用更加独到的眼光和鲜活的文笔去阐释不同的诗语诗境,去发现和捕捉诗歌中有情有趣独特的美,去感悟“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的文化价值。不应该让单调庸俗的机器评诗有机可乘,而应该给人们带来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享受。即使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相信评诗等某些事情仍然是无可替代的。机器作为人的辅助和工具,永远无法替代拥有地球上最高智慧的人类,更遑论诗歌这颗文学皇冠上古老而璀璨的明珠。

2023年5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看了AI评诗,我有话说》

↓ ↓ ↓ ↓ ↓ ↓ ↓ ↓ ↓

看了AI评诗,我有话说

责编:张海宁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是否有顺利帮助你解决问题?若是能给你带来学习上的帮助,请大家多多支持golang学习网!更多关于科技周边的相关知识,也可关注golang学习网公众号。

声明:本文转载于:搜狐 如有侵犯,请联系study_golang@163.com删除
相关阅读
更多>
最新阅读
更多>
课程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