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科技周边 >  人工智能

真假难辨引争议,AI语音克隆的适用边界在哪?

来源:搜狐

时间:2023-06-15 18:27:44 197浏览 收藏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毕竟在科技周边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都是一些细节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好而导致的,因此基础知识点的积累是很重要的。下面本文《真假难辨引争议,AI语音克隆的适用边界在哪?》,就带大家讲解一下知识点,若是你对本文感兴趣,或者是想搞懂其中某个知识点,就请你继续往下看吧~

最近,人工智能创作的孙燕姿和周杰伦等二次创作品在网络上走红,引起网友迅速讨论。AI声音因其拟真性,不仅能复现知名歌手的作品,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了提升电信诈骗成功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日报报道称,在电信诈骗中,骗子使用AI软件扫描语音记录并复制的准确率高达99%。其语料数据提取自社交媒体的视频和其他上传音频中的片段,输入AI软件后,可以生成声音并说出不同短语或句子。据国外学者介绍,一些模型和算法能够在仅1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生成高质量的克隆声音。如果使用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生成的声音会更难让普通人分辨真假。

真假难辨引争议,AI语音克隆的适用边界在哪?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AI克隆声音、AI换脸与个人信息泄露等黑灰产全面合流,骗子不仅能通过合成的AI视频和语音形成电诈“组合拳”,还能通过已掌握的隐私信息、高度成熟的骗术剧本,生成深度定制化的对话文本,将电诈升级为难以防范、难以察觉、难以醒悟、无处可查的“平行世界”。

另外,在歌手、歌曲、乐曲等艺术创作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克隆声音也会给版权界带来强烈冲击。生成的二次创作作品可能会侵犯原创作者的版权,而它们的版权归属是 AI 和人都难以确定的问题。

正如历史上不断重复的过程那样,技术先行、制度随后,中间这段规范和秩序的空白期内,不仅存在常规的“野蛮生长”,暗面的不择手段,传统亦会被进步所打破并取代。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是否有顺利帮助你解决问题?若是能给你带来学习上的帮助,请大家多多支持golang学习网!更多关于科技周边的相关知识,也可关注golang学习网公众号。

声明:本文转载于:搜狐 如有侵犯,请联系study_golang@163.com删除
相关阅读
更多>
最新阅读
更多>
课程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