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科技周边 >  人工智能

市场魔方:谁能带领AI制药迎价值“奇点”| 挑战“奇点”的上海科创力量· AI制药

来源:搜狐

时间:2023-08-11 16:39:06 261浏览 收藏

在科技周边实战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然后要卡好半天,等问题解决了才发现原来一些细节知识点还是没有掌握好。今天golang学习网就整理分享《市场魔方:谁能带领AI制药迎价值“奇点”| 挑战“奇点”的上海科创力量· AI制药》,聊聊,希望可以帮助到正在努力赚钱的你。

市场魔方:谁能带领AI制药迎价值“奇点”| 挑战“奇点”的上海科创力量· AI制药

▲浦东外高桥的一栋商务楼,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实验室早已布局在此,这里的操作台前摆动的全都是机械臂。(采访对象供图)

这是一条中国与全球几乎并驾齐驱的新赛道。仅用几年的时间,上海众多人工智能制药新兴企业逐渐实现了从技术创新到商业应用的突破。无论是更偏向提供药物发现服务的AI+CRO(研发生产外包)模式、注重自研管线的AI+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模式,还是提供AI技术服务的软件平台,各自的头部企业纷纷在上海布局落地、加速奔跑,形成活跃的创新生态。

在“做药”这件道阻且长的事情上,AI开了个好头。而经历了一轮资本潮起潮落的考验后,AI制药的商业路径也将更为清晰:拿到重大订单,把重要的创新产品推进至临床试验,伴随着IPO实现商业化……

当行业处于关键的转变过程中时,谁能先人一步突破临界点,值得拭目以待。

商业路径

浦东外高桥一栋商务楼,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实验室早已布局在此。数千平方米空间里,外形四四方方的设备就是一个个自动化工站。这里的操作台,机械臂上下灵活摆动,与传统实验室中总站着的实验人员相比。它们能够独立地旋开试管,并迅速稳定地完成粉末称重、精确加料、液体移液、磁力搅拌等一系列操作。在每个步骤完成时,机械臂小车专门负责配送化学试剂,将试管送至下一个工站。

经过几年发展,晶泰科技的商业模式更偏向AI+CRO,也就是把AI研发技术与服务作为产品出售给生物医药公司等。对于选择这一模式的AI制药企业而言,规模化是其向上发展的一道命门。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告诉记者,希望专注于AI具备明显优势、轻资产投入而重计算的临床前环节,最大限度优化、提高其平台的效率,乃至实现新药研发的规模化效应。目前,公司已将上海总部落户在张江集成创新园,总投资额超1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医药研发类自动化实验室工站集群。

AI+CRO可以实现药物研发规模化,研发管线越多,数据的积累与算法的优化优势越明显,平台的交付能力越强。王明泰透露,晶泰科技自动化工站的应用已开始从医药领域向外兼容,拓展到更多领域,未来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

相反地,许多AI+BioTech创业公司更倾向于专注于产品质量以获胜,尽管这也带来了更高的研发风险。“AI+BioTech其实也有清晰的商业路径,我们利用自己的平台型技术,衍生出差异化自研和合作管线,最大化实现AI平台的技术价值。一旦管线推进到重要里程碑,公司就能加速实现跃迁。”入驻张江ATLATL飞镖创新中心的星亢原,专注于用AI技术进行生物大分子和多特异性分子药物的研发,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陈航表示,“我们希望用创新技术和平台去攻克‘不可成药’的靶点,设计源头差异化的创新型药物。”

目前,星亢原的“AI+生物物理+高通量实验”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已衍生出多个产品管线,进展最快的一个管线计划今年年底在美国申报临床试验(IND),这是一款针对实体瘤的肿瘤免疫靶点,也是星亢原利用AI计算筛选蛋白进而实现成药的一个典型案例。

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是AI+CRO,还是AI+BioTech,剥开模式差异的表面,技术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其所能创造的商业回报,而AI之于新药研发的价值也正在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乃至临床研究等一个个不同阶段的闭环中持续接受检验。

数据破局

“就生物制药的临床前环节来说,AI的应用相对而言已比较成熟。”星药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成涛表示,公司自研管线内嵌了大量AI算法,很多环节都已直接让机器完成设计、筛选和判断,而人与机器可以相互辅助,让研发过程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今年5月,晶泰科技与礼来签署一项AI小分子新药发现合作,预付款及里程碑总收益可达2.5亿美元,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个管线AI新药发现合作订单。更早之前,英矽智能与赛诺菲签署战略研究合作协议,总潜在价值高达12亿美元……这些来自跨国药企的商业大单其实也印证了AI制药的研发能力。

“AI制药的整体生态正在形成和成熟中。”根据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的观察,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AI制药领域3种主要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不同模式的头部公司也都在上海完成布局。

下一步路在何方?数据、算法、算力,并列为AI技术发展的3个要素,也决定着AI新药研发能够以何种速度继续前行。

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工站能全程记录可追溯、标准化的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投喂”给背后的AI算法,进而实现算法模型的持续迭代优化。王明泰认为,对AI制药企业来说,未来竞争的一大核心问题就是:谁能拿到高质量、低成本的数据?晶泰科技内部已逐渐形成AI、自动化实验、数据的相互正反馈。

根据李成涛透露,星药科技正在合作各方,建立一个共享数据平台,以便挖掘更多的临床数据。例如,通过生物标志物的大数据分析,形成临床试验筛选受试者的标准,“目前,AI还无法减少临床试验的时间,但可以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

等待起飞

全球知名IT研究与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每年都会制作100多个领域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把技术的生命周期划分为5个关键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裂谷底期、稳步爬升复苏期、走向生产成熟期。

创业以来的5年,陈航感受着传统生物医药行业对AI技术的态度转变:“过去生物医药行业专业论坛,几乎都不会设置专门的AI制药板块,但短短几年间,绝大多数国内药企都已开始拥抱、了解、主动学习这项新技术。”

根据数据显示,2020至2021年是国内AI制药行业融资的巅峰时期。晶泰科技在2020年创下全球业内融资额最高纪录,获得了3.188亿美元C轮融资。这一年,国内AI制药领域投融资规模暴增7倍至31亿元。2021年,20余家国内AI制药企业获得近百亿元融资,星亢原也在2018至2021年间连续获得红杉、真格等知名创投机构的青睐,完成4轮近1亿美元融资。

几乎每一项重大创新都会经历一条自己的“Gartner曲线”:迈上波峰的时候,各路风投争相拿着钱送上门;而遭遇波谷的时候,投资人最关心的往往就会是商业变现能力。

“制药行业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早期实现盈亏平衡,需要通过资本持续助力,达到一个临界爆发点,然后推动公司进入新的阶段。”陈航坦言,在当前的资本环境下,星亢原会在商业化上先做一些小的闭环——把管线推进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阶段,就对外授权出去,获得收入,证明公司从平台衍生管线再到商业化的能力,然后再尝试做更大的闭环。

事实上,很多人在对创新的期待中都会被困在惯性思维中:过于乐观的短期预期和过于悲观的长期预期。无论曲线如何上下波动,对于身处其中的创业者而言,坚持做的其实都应该是同一件事,即扎扎实实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应用。李成涛还指出,虽然每个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阵痛期,但这一阶段过后,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AI制药的真实价值。

就在不久前,英矽智能自主研发的抗纤维化小分子候选药物INS018_055完成二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标志着全球首款由生成式AI完成新颖靶点发现和分子设计的候选药物推进至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借助生成式AI药物发现平台,英矽智能目前布局了29个靶点的31条自主研发管线,涉及纤维化、癌症、自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英矽智能自2021年以来已提名了12种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并成功将其中3种药物推进至临床验证阶段。

英矽智能将于今年6月27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意在成为亚太地区AI制药领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显然将为AI制药发展提供更大舞台。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任峰表示,一旦AI技术辅助研发的药物完成临床试验获批上市,将是下一阶段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下一波快速发展机会,推动更多传统药企加速向AI制药转型。

在陈航看来,每个公司都有各自的创新节奏。但对整个AI制药行业来说,经历过一轮资本从热到冷的波动后,眼下正处于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谁在真正对行业产生价值,成为下一代AI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两三年内可以见分晓”。

作者:唐玮婕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是否有顺利帮助你解决问题?若是能给你带来学习上的帮助,请大家多多支持golang学习网!更多关于科技周边的相关知识,也可关注golang学习网公众号。

声明:本文转载于:搜狐 如有侵犯,请联系study_golang@163.com删除
相关阅读
更多>
最新阅读
更多>
课程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