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科技周边 >  人工智能

无监督聚类利用K均值算法

来源:网易伏羲

时间:2024-01-29 09:24:37 438浏览 收藏

哈喽!今天心血来潮给大家带来了《无监督聚类利用K均值算法》,想必大家应该对科技周边都不陌生吧,那么阅读本文就都不会很困难,以下内容主要涉及到,若是你正在学习科技周边,千万别错过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到你!

使用K均值进行无监督聚类

K均值聚类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聚类算法,它通过将数据集分为k个簇,每个簇包含相似的数据点,以实现簇内的高相似度和簇间的低相似度。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K均值进行无监督聚类。

一、K均值聚类的基本原理

K均值聚类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数据点分为k个簇,使得每个数据点都属于其中一个簇,且簇内数据点的相似度尽可能高,不同簇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低。具体步骤如下:

1.初始化: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聚类中心。

2.分配: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距离其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中。

3.更新: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聚类中心。

4.重复步骤2和3,直到簇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定迭代次数。

K均值聚类的目标是最小化每个簇内数据点与该簇聚类中心的距离之和,这个距离也称为“簇内平方和误差(SSE)”。当SSE值不再减少或者达到预定迭代次数时,算法停止迭代。

二、K均值聚类的实现步骤

K均值聚类算法的实现步骤如下:

1.选择k个聚类中心: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聚类中心。

2.计算距离:计算每个数据点与k个聚类中心的距离,选择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

3.更新聚类中心:对每个簇重新计算聚类中心,即将该簇内所有数据点的坐标平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4.重复步骤2和3直到达到预定迭代次数或簇不再发生变化。

5.输出聚类结果:将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最终的簇中,输出聚类结果。

在实现K均值聚类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聚类中心的初始化:聚类中心的选择对聚类效果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可以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聚类中心。

2.距离计算方法的选择:常用的距离计算方法包括欧几里得距离、曼哈顿距离和余弦相似度等。不同的距离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

3.簇数k的选择:簇数k的选择往往是一个主观问题,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选择。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手肘法、轮廓系数等方法来确定最佳的簇数。

三、K均值聚类的优缺点

K均值聚类的优点包括:

1.简单易懂,易于实现。

2.可以处理大规模数据集。

3.对于数据分布较为均匀的情况下,聚类效果较好。

K均值聚类的缺点包括:

1.对于聚类中心的初始化比较敏感,可能会收敛到局部最优解。

2.对于异常点的处理不够有效。

3.对于数据分布不均匀或者存在噪音的情况下,聚类效果可能较差。

四、K均值聚类的改进方法

为了克服K均值聚类的局限性,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改进方法,包括:

1.K-Medoids聚类:将聚类中心从数据点改为簇内的一个代表点(medoid),可以更好地处理异常点和噪音。

2.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如DBSCAN、OPTICS等,可以更好地处理不同密度的簇。

3.谱聚类:将数据点看作图中的节点,将相似度看作边权,通过图的谱分解来实现聚类,可以处理非凸的簇和不同形状的簇。

4.层次聚类:将数据点看作树中的节点,通过不断合并或者拆分簇来实现聚类,可以得到簇的层次结构。

5.模糊聚类:将数据点分配到不同的簇中,每个数据点对于每个簇都有一个隶属度,可以处理数据点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

总之,K均值聚类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无监督聚类算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可以结合其他改进方法来提高聚类效果。

到这里,我们也就讲完了《无监督聚类利用K均值算法》的内容了。个人认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是为了更好的将其运用到项目中,欢迎关注golang学习网公众号,带你了解更多关于机器学习的知识点!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易伏羲 如有侵犯,请联系study_golang@163.com删除
相关阅读
更多>
最新阅读
更多>
课程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