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数据库 >  MySQL

【MySQL—原理】文件

来源:SegmentFault

时间:2023-02-16 21:43:17 112浏览 收藏

IT行业相对于一般传统行业,发展更新速度更快,一旦停止了学习,很快就会被行业所淘汰。所以我们需要踏踏实实的不断学习,精进自己的技术,尤其是初学者。今天golang学习网给大家整理了《【MySQL—原理】文件》,聊聊MySQL,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参数文件

当MySQL实例启动时,数据库会先去读一个配置参数文件,用来寻找数据库的各种文件所在位置以及指定某些初始化参数,这些参数通常定义了某种内存结构有多大等。在默认情况下,MySQL实例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指定的位置进行读取,用户只需通过命令mysql --help | grep my.cnf来寻找即可。

简单地说,可以把数据库参数看成一个键/值(key/value)对。可以通过命令SHOWVARIABLES查看数据库中的所有参数,也可以通过LIKE来过滤参数名。从MySQL5.1版本开始,还可以通过information_schema架构下的GLOBAL_VARIABLES视图来进行查找。

MySQL数据库中的参数可以分为两类:动态(dynamic)参数和静态(static)参数。动态参数意味着可以在MySQL实例运行中进行更改,静态参数说明在整个实例生命周期内都不得进行更改,就好像是只读(read only)的。

可以通过SET命令对动态的参数值进行修改,global和session关键字表明该参数的修改是基于当前会话还是整个实例的生命周期。有些动态参数只能在会话中进行修改,如autocommit;而有些参数修改完后,在整个实例生命周期中都会生效,如binlog_cache_size;而有些参数既可以在会话中又可以在整个实例的生命周期内生效,如read_buffer_size。

需要注意的是,对变量的全局值进行了修改,在这次的实例生命周期内都有效,但MySQL实例本身并不会对参数文件中的该值进行修改。也就是说,在下次启动时MySQL实例还是会读取参数文件。若想在数据库实例下一次启动时该参数还是保留为当前修改的值,那么用户必须去修改参数文件。要想知道MySQL所有动态变量的可修改范围,可以参考MySQL官方手册的DynamicSystem Variables的相关内容。

注:在mysql8中,可以通过set persist命令来持久化对全局变量的修改。

日志文件

错误日志

错误日志文件对MySQL的启动、运行、关闭过程进行了记录。MySQL DBA在遇到问题时应该首先查看该文件以便定位问题。该文件不仅记录了所有的错误信息,也记录一些警告信息或正确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命令SHOW VARIABLES LIKE'log_error'来定位该文件。

慢查询日志

慢查询日志(slow log)可帮助DBA定位可能存在问题的SQL语句,从而进行SQL语句层面的优化。例如,可以在MySQL启动时设一个阈值,将运行时间超过该值的所有SQL语句都记录到慢查询日志文件中。DBA每天或每过一段时间对其进行检查,确认是否有SQL语句需要进行优化。

有关慢查询的一些配置项如下:

  • slow_query_log:指定是否开启慢查询日志
  • log_slow_queries:指定是否开启慢查询日志(该参数要被slow_query_log取代,做兼容性保留)
  • long_query_time:设定慢查询的阈值,超出次设定值的SQL即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缺省值为10s(从MySQL 5.1开始,long_query_time开始以微秒记录SQL语句运行的时间)
  • slow_query_log_file:指定慢日志文件存放位置,可以为空,系统会给一个缺省的文件host_name-slow.log
  • min_examined_row_limit:查询检查返回少于该参数指定行的SQL不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
  • log_queries_not_using_indexes: 不使用索引的查询是否记录到慢查询日志
  • log_throttle_queries_not_using_indexes: 每分钟记录到日志的未使用索引的语句数目,超过这个数目后只记录语句数量和花费的总时间
  • log_output: 慢查询日志的存储方式,默认值是'FILE',设为'TABLE'表示将日志存入数据库,这样日志信息就会被写入到mysql.slow_log表中

查询日志

查询日志记录了所有对MySQL数据库请求的信息,无论这些请求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执行。默认文件名为:主机名.log,从MySQL 5.1开始,可以将查询日志的记录放入mysql架构下的general_log表中。

二进制日志

二进制日志(binary log)记录了对MySQL数据库执行更改的所有操作,但是不包括SELECT和SHOW这类操作,因为这类操作对数据本身并没有修改。

如果用户想记录SELECT和SHOW操作,那只能使用查询日志,而不是二进制日志。此外,二进制日志还包括了执行数据库更改操作的时间等其他额外信息。总的来说,二进制日志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 恢复(recovery):某些数据的恢复需要二进制日志,例如,在一个数据库全备文件恢复后,用户可以通过二进制日志进行point-in-time的恢复。
  • 复制(replication):其原理与恢复类似,通过复制和执行二进制日志使一台远程的MySQL数据库(一般称为slave或standby)与一台MySQL数据库(一般称为master或primary)进行实时同步。
  • 审计(audit):用户可以通过二进制日志中的信息来进行审计,判断是否有对数据库进行注入的攻击。

通过配置参数log-bin[=name]可以启动二进制日志。如果不指定name,则默认二进制日志文件名为主机名,后缀名为二进制日志的序列号,所在路径为数据库所在目录(datadir)。

以下配置文件参数影响着二进制日志记录的信息和行为:

  • max_binlog_size
  • binlog_cache_size
  • sync_binlog
  • binlog-do-db
  • binlog-ignore-db
  • log-slave-update
  • binlog_format

参数max_binlog_size指定了单个二进制日志文件的最大值,如果超过该值,则产生新的二进制日志文件,后缀名+1,并记录到.index文件。

当使用事务的表存储引擎(如InnoDB存储引擎)时,所有未提交(uncommitted)的二进制日志会被记录到一个缓存中去,等该事务提交(committed)时直接将缓冲中的二进制日志写入二进制日志文件,而该缓冲的大小由binlog_cache_size决定,默认大小为32K。此外,binlog_cache_size是基于会话(session)的,也就是说,当一个线程开始一个事务时,MySQL会自动分配一个大小为binlog_cache_size的缓存,因此该值的设置需要相当小心,不能设置过大。当一个事务的记录大于设定的binlog_cache_size时,MySQL会把缓冲中的日志写入一个临时文件中,因此该值又不能设得太小。通过SHOW GLOBALSTATUS命令查看binlog_cache_use、binlog_cache_disk_use的状态,可以判断当前binlog_cache_size的设置是否合适。binlog_cache_use记录了使用缓冲写二进制日志的次数,binlog_cache_disk_use记录了使用临时文件写二进制日志的次数。

在默认情况下,二进制日志并不是在每次写的时候同步到磁盘(用户可以理解为缓冲写)。因此,当数据库所在操作系统发生宕机时,可能会有最后一部分数据没有写入二进制日志文件中,这会给恢复和复制带来问题。参数sync_binlog=[N]表示每写缓冲多少次就同步到磁盘。如果将N设为1,即sync_binlog=1表示采用同步写磁盘的方式来写二进制日志,这时写操作不使用操作系统的缓冲来写二进制日志。sync_binlog的默认值为0,如果使用InnoDB存储引擎进行复制,并且想得到最大的高可用性,建议将该值设为ON。

但是,即使将sync_binlog设为1,还是会有一种情况导致问题的发生。当使用InnoDB存储引擎时,在一个事务发出COMMIT动作之前,由于sync_binlog为1,因此会将二进制日志立即写入磁盘。如果这时已经写入了二进制日志,但是提交还没有发生,并且此时发生了宕机,那么在MySQL数据库下次启动时,由于COMMIT操作并没有发生,这个事务会被回滚掉。但是二进制日志已经记录了该事务信息,不能被回滚。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将参数innodb_support_xa设为1来解决,虽然innodb_support_xa与XA事务有关,但它同时也确保了二进制日志和InnoDB存储引擎数据文件的同步。

注:二进制日志的写入时机是事务语句完成的时候,此时还未真正执行commit和释放锁。

Binary logging is done immediately after a statement or transaction completes but before any locks are released or any commit is done. This ensures that the log is logged in commit order.

参数binlog-do-db和binlog-ignore-db表示需要写入或忽略写入哪些库的日志。默认为空,表示需要同步所有库的日志到二进制日志。

如果当前数据库是复制中的slave角色,则它不会将从master取得并执行的二进制日志写入自己的二进制日志文件中去。如果需要写入,要设置log-slave-update。如果需要搭建master=>slave=>slave架构的复制,则必须设置该参数。

binlog_format参数十分重要,它影响了记录二进制日志的格式。在MySQL 5.1版本之前,没有这个参数。所有二进制文件的格式都是基于SQL语句(statement)级别的,因此基于这个格式的二进制日志文件的复制(Replication)和Oracle的逻辑Standby有点相似。同时,对于复制是有一定要求的。如在主服务器运行rand、uuid等函数,又或者使用触发器等操作,这些都可能会导致主从服务器上表中数据的不一致(not sync)。另一个影响是,会发现InnoDB存储引擎的默认事务隔离级别是REPEATABLE READ。这其实也是因为二进制日志文件格式的关系,如果使用READ COMMITTED的事务隔离级别(大多数数据库,如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的默认隔离级别),会出现类似丢失更新的现象,从而出现主从数据库上的数据不一致。

MySQL 5.1开始引入了binlog_format参数,该参数可设的值有STATEMENT、ROW和MIXED。

  1. STATEMENT格式和之前的MySQL版本一样,二进制日志文件记录的是日志的逻辑SQL语句。
  2. 在ROW格式下,二进制日志记录的不再是简单的SQL语句了,而是记录表的行更改情况。基于ROW格式的复制类似于Oracle的物理Standby(当然,还是有些区别)。同时,对上述提及的Statement格式下复制的问题予以解决。从MySQL5.1版本开始,如果设置了binlog_format为ROW,可以将InnoDB的事务隔离基本设为READ COMMITTED,以获得更好的并发性。
  3. 在MIXED格式下,MySQL默认采用STATEMENT格式进行二进制日志文件的记录,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会使用ROW格式,可能的情况有:
    1)表的存储引擎为NDB,这时对表的DML操作都会以ROW格式记录。
    2)使用了UUID()、USER()、CURRENT_USER()、FOUND_ROWS()、ROW_COUNT()等不确定函数。
    3)使用了INSERT DELAY语句。
    4)使用了用户定义函数(UDF)。
    5)使用了临时表(temporary table)。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参数binlog_format设置为ROW,这可以为数据库的恢复和复制带来更好的可靠性。但是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这会带来二进制文件大小的增加,有些语句下的ROW格式可能需要更大的容量。而由于复制是采用传输二进制日志方式实现的,因此复制的网络开销也有所增加。

二进制日志文件不能像错误日志文件、慢查询日志文件那样用cat、head、tail等命令来查看。要查看二进制日志文件的内容,必须通过MySQL提供的工具mysqlbinlog。

InnoDB存储引擎文件

表空间文件

InnoDB采用将存储的数据按表空间(tablespace)进行存放的设计。在默认配置下会有一个初始大小为10MB,名为ibdata1的文件。该文件就是默认的表空间文件(tablespace file),用户可以通过参数innodb_data_file_path对其进行设置,用户可以通过多个文件组成一个表空间,同时制定文件的属性,如:

[mysqld]
innodb_data_file_path = /db/ibdata1:2000M;/dr2/db/ibdata2:2000M:autoextend

这里将/db/ibdata1和/dr2/db/ibdata2两个文件用来组成表空间。若这两个文件位于不同的磁盘上,磁盘的负载可能被平均,因此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整体性能。同时,两个文件的文件名后都跟了属性,表示文件idbdata1的大小为2000MB,文件ibdata2的大小为2000MB,如果用完了这2000MB,该文件可以自动增长(autoextend)。

设置innodb_data_file_path参数后,所有基于InnoDB存储引擎的表的数据都会记录到该共享表空间中。若设置了参数innodb_file_per_table,则用户可以将每个基于InnoDB存储引擎的表产生一个独立表空间。独立表空间的命名规则为:表名.ibd。通过这样的方式,用户不用将所有数据都存放于默认的表空间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单独的表空间文件仅存储该表的数据、索引和插入缓冲BITMAP等信息,其余信息还是存放在默认的表空间中。下图显示了InnoDB存储引擎对于文件的存储方式:

图片.png

重做日志文件

在默认情况下,在InnoDB存储引擎的数据目录下会有两个名为ib_logfile0和ib_logfile1的文件。在MySQL官方手册中将其称为InnoDB存储引擎的日志文件,不过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重做日志文件对于InnoDB存储引擎至关重要,它们记录了对于InnoDB存储引擎的事务日志。

当实例或介质失败(media failure)时,重做日志文件就能派上用场。例如,数据库由于所在主机掉电导致实例失败,InnoDB存储引擎会使用重做日志恢复到掉电前的时刻,以此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每个InnoDB存储引擎至少有1个重做日志文件组(group),每个文件组下至少有2个重做日志文件,如默认的ib_logfile0和ib_logfile1。为了得到更高的可靠性,用户可以设置多个的镜像日志组(mirrored log groups),将不同的文件组放在不同的磁盘上,以此提高重做日志的高可用性。在日志组中每个重做日志文件的大小一致,并以循环写入的方式运行。InnoDB存储引擎先写重做日志文件1,当达到文件的最后时,会切换至重做日志文件2,再当重做日志文件2也被写满时,会再切换到重做日志文件1中。

下列参数影响着重做日志文件的属性:

  • innodb_log_file_size
  •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innodb_mirrored_log_groups
  •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参数innodb_log_file_size指定每个重做日志文件的大小。在InnoDB1.2.x版本之前,重做日志文件总的大小不得大于等于4GB,而1.2.x版本将该限制扩大为了512GB。

参数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指定了日志文件组中重做日志文件的数量,默认为2。参数innodb_mirrored_log_groups指定了日志镜像文件组的数量,默认为1,表示只有一个日志文件组,没有镜像。若磁盘本身已经做了高可用的方案,如磁盘阵列,那么可以不开启重做日志镜像的功能。最后,参数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指定了日志文件组所在路径,默认为./,表示在MySQL数据库的数据目录下。

重做日志文件的大小设置对于InnoDB存储引擎的性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重做日志文件不能设置得太大,如果设置得很大,在恢复时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又不能设置得太小了,否则可能导致一个事务的日志需要多次切换重做日志文件。此外,重做日志文件太小会导致频繁地发生async checkpoint,导致性能的抖动。

重做日志有一个capacity变量,该值代表了最后的检查点不能超过这个阈值,如果超过则必须将缓冲池(innodb buffer pool)中脏页列表(flush list)中的部分脏数据页写回磁盘,这时会导致用户线程的阻塞。

同样是记录事务日志,和之前介绍的二进制日志有什么区别?

首先,二进制日志会记录所有与MySQL数据库有关的日志记录,包括InnoDB、MyISAM、Heap等其他存储引擎的日志。而InnoDB存储引擎的重做日志只记录有关该存储引擎本身的事务日志。

其次,记录的内容不同,无论用户将二进制日志文件记录的格式设为STATEMENT还是ROW,又或者是MIXED,其记录的都是关于一个事务的具体操作内容,即该日志是逻辑日志。而InnoDB存储引擎的重做日志文件记录的是关于每个页(Page)的更改的物理情况。

此外,写入的时间也不同,二进制日志文件仅在事务提交前进行提交,即只写磁盘一次,不论这时该事务多大。而在事务进行的过程中,却不断有重做日志条目(redo entry)被写入到重做日志文件中。

从重做日志缓冲往磁盘写入时,是按512个字节,也就是一个扇区的大小进行写入。因为扇区是写入的最小单位,因此可以保证写入必定是成功的。因此在重做日志的写入过程中不需要有doublewrite。

从日志缓冲写入磁盘上的重做日志文件是按一定条件进行的,主线程中每秒会将重做日志缓冲写入磁盘的重做日志文件中,不论事务是否已经提交。另一个触发写磁盘的过程是由参数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控制,表示在提交(commit)操作时,处理重做日志的方式。

参数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的有效值有0、1、2。0代表当提交事务时,并不将事务的重做日志写入磁盘上的日志文件,而是等待主线程每秒的刷新。1和2不同的地方在于:1表示在执行commit时将重做日志缓冲同步写到磁盘,即伴有fsync的调用。2表示将重做日志异步写到磁盘,即写到文件系统的缓存中。因此不能完全保证在执行commit时肯定会写入重做日志文件,只是有这个动作发生。

因此为了保证事务的ACID中的持久性,必须将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为1,也就是每当有事务提交时,就必须确保事务都已经写入重做日志文件。那么当数据库因为意外发生宕机时,可以通过重做日志文件恢复,并保证可以恢复已经提交的事务。而将重做日志文件设置为0或2,都有可能发生恢复时部分事务的丢失。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为2时,当MySQL数据库发生宕机而操作系统及服务器并没有发生宕机时,由于此时未写入磁盘的事务日志保存在文件系统缓存中,当恢复时同样能保证数据不丢失。

延伸阅读:MySQL中的重做日志(redo log),回滚日志(undo log),以及二进制日志(binlog)的简单总结

本篇关于《【MySQL—原理】文件》的介绍就到此结束啦,但是学无止境,想要了解学习更多关于数据库的相关知识,请关注golang学习网公众号!

声明:本文转载于:SegmentFault 如有侵犯,请联系study_golang@163.com删除
相关阅读
更多>
最新阅读
更多>
课程推荐
更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