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va注解是一种为代码提供额外元数据的特殊“标签”,不影响程序逻辑,但能被编译器、JVM或其他工具读取和处理。1.注解用于声明式编程,提升代码表达力、可维护性和自动化程度;2.作用包括编译时检查、替代XML配置、生成代码或文档;3.自定义注解开发涉及定义注解类型、添加元注解(如@Target、@Retention)、定义成员属性、应用注解、运行时解析;4.解析方式主要有反射机制和编译时注解处理器;5.常见问题包括@Retention策略错误、@Target范围不明确、@Inherited误解、注解成员类
-
本文探讨了Java应用中服务层与控制器层之间因数据模型不匹配导致的类型转换问题。针对服务层返回Object类型且需在控制器层转换为特定业务对象(如Resresource)的场景,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自定义数据映射器(Mapper)实现不同数据结构(如Excel与Resresource)之间的平滑转换,从而确保类型安全和代码可维护性。
-
本文旨在提供一种在Java中高效、简洁地替换特定关键词后文本的方法。通过利用String.replaceFirst()方法结合正则表达式,开发者可以轻松实现诸如“替换'IKAR'后面的内容”等需求,避免冗长的代码和复杂的逻辑,从而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维护性。
-
Java提供了三种主要方法来复制文件:1)使用FileInputStream和FileOutputStream,适合小文件复制;2)使用BufferedInputStream和BufferedOutputStream,适用于大文件,提高了性能;3)使用Files.copy(),简洁高效,适合简单操作和小文件。
-
装饰器模式通过创建实现相同接口并包装原始对象的装饰器类,动态扩展对象功能。1.装饰器类持有原始对象引用并可在其方法调用前后添加行为,如给咖啡加奶或糖;2.与继承不同,它在运行时动态扩展而非编译时静态确定,避免类爆炸问题;3.应用于JavaI/O流、GUI组件增强、权限控制、日志记录等场景;4.优点包括动态扩展、避免类爆炸、符合开闭原则、提高灵活性,缺点是增加复杂性、调试困难和潜在性能问题;5.适合需要动态添加功能且避免继承复杂性的情况,但需权衡使用以防止过度复杂化代码。
-
CDS/AppCDS的核心原理是将JVM启动时所需的类预先处理并存储为共享文件,后续启动时直接加载以节省时间。其通过减少类加载、解析和验证过程显著提升启动速度,尤其适用于微服务等快速启动场景。实际提速效果因应用而异,通常几十到几百毫秒不等,大型应用甚至可达秒级优化。配置流程包括:1.运行应用生成类列表;2.基于列表创建.jsa共享文件;3.启动时指定使用该文件。常见问题有归档失效、动态加载类未包含、内存映射限制、调试复杂化及非万能适用性。除加速启动外,AppCDS还可降低内存占用、减少JIT编译量并加快应
-
配置SpringSecurityOAuth2资源服务器的核心步骤如下:1.添加依赖:根据项目构建工具(Maven或Gradle)添加SpringSecurity和OAuth2资源服务器相关依赖;2.配置application.yml或application.properties:根据令牌类型(JWT或OpaqueToken)配置JWKSURI、公钥路径或introspection端点及客户端凭证;3.配置SpringSecurity:创建SecurityConfig类定义接口访问规则,如匿名访问路径、角色
-
要做好Java应用的性能压测与优化,需明确目标、选对工具、编写真实脚本、准备环境、执行监控、分析瓶颈并持续优化。1.明确压测目标与场景,如TPS、响应时间等;2.选择适合团队技术栈和测试需求的工具,如JMeter、Gatling、K6等;3.编写参数化、贴近真实用户行为的脚本;4.构建接近生产环境的测试环境;5.执行压测并实时监控系统各项指标;6.结合数据定位GC、CPU、I/O、内存、线程等问题;7.通过代码、JVM、数据库等多层面优化并反复验证。
-
JIT编译器通过识别“热点代码”并将其编译为机器码来提升Java应用性能。1.JIT编译器分为C1和C2两种,C1优化启动速度,C2追求峰值性能;2.现代JVM采用分层编译策略,结合C1和C2优势,兼顾启动速度与执行效率;3.核心优化技术包括方法内联、逃逸分析、同步消除、循环优化、死代码消除等;4.调优时可通过-XX:+PrintCompilation观察编译行为,调整CodeCache大小避免编译失败,必要时控制编译模式或禁用特定优化。掌握这些机制和调优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Java应用的性能潜力。
-
本教程详细介绍了如何在Java中高效查找指定范围内的所有素数,并将结果收集到一个整数数组中返回。文章涵盖了素数判断方法、使用ArrayList动态存储结果,以及利用JavaStreamAPI将列表转换为数组的关键技术,并强调了代码结构和输出的最佳实践,确保核心逻辑与输出展示分离。
-
本文探讨了如何将KotlinNative编译生成的多平台可执行文件与JVM实现打包到同一个JAR文件中,并利用JavaNativeInterface(JNI)实现性能优化与跨平台兼容性的平衡。通过在运行时动态加载适用的本地库,并在本地库不可用时优雅地回退到纯JVM实现,该方案为追求高性能且需兼顾广泛平台支持的应用提供了可行路径。
-
在Java中,使用DatagramSocket发送UDP数据的步骤是:1.创建DatagramSocket实例;2.将数据封装到DatagramPacket中,并指定目标IP和端口;3.调用send()方法发送数据包。接收UDP数据的步骤是:1.创建绑定特定端口的DatagramSocket;2.创建DatagramPacket用于接收数据;3.调用receive()方法等待并接收数据。UDP的优点是通信速度快、开销小,但不可靠,可能丢包、乱序或重复,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如视频直播和在线游戏。
-
Java中Comparable接口的作用是定义对象的自然排序规则。1.它通过实现compareTo方法使类具备比较能力;2.返回负整、零或正整分别表示当前对象小于、等于或大于传入对象;3.适用于固定排序规则的场景,如按年龄或姓名多条件排序;4.若实现不一致可能导致排序不稳定甚至异常;5.与Comparator不同,它在类内部定义排序逻辑。
-
Java的泛型擦除是指在编译期间泛型类型信息会被移除,导致运行时无法获取具体泛型类型。1.泛型擦除使List<String>和List<Integer>在JVM中都表现为List;2.无法通过反射获取集合元素的实际类型;3.不允许创建泛型数组如newT[5];4.类型检查仅在编译期进行,运行时可能抛出ClassCastException;5.仅泛型参数不同的方法会导致重载冲突。应对方式包括:1.使用TypeToken保存泛型信息;2.避免使用原始类型;3.封装泛型逻辑减少暴露;4.
-
Java对象克隆的核心是复制现有对象,但需区分浅拷贝与深拷贝;1.浅拷贝仅复制对象本身及基本类型字段,引用对象共享,修改会影响原对象;2.深拷贝递归复制所有引用对象,实现完全独立,常用手段包括手动递归、序列化或拷贝构造器;3.序列化实现深拷贝虽便捷但性能开销大,且要求所有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transient字段无法复制;4.复杂对象图处理需考虑循环引用和父子关系,可通过映射表避免重复克隆并手动调整引用指向;5.实际开发中应权衡是否真正需要克隆,设计不可变对象可减少此类需求。